記得家人朋友第一次聽到我吃素時,他們對素食的印象,還有最常見的問題就是.....
「這樣吃素營養夠嗎?」
(還好本人沒有很瘦.....不然應該真會被歸因營養不良)
「你吃素會沒力氣吧!」
(之前本人還參加過100公里單車賽、21公里路跑...沒力氣這好像有點說不過去)
「你吃素營養不均衡!」
(素食飲食習慣超過10年,仍好好的一叢長在這,還生了個寶寶耶)
接著家人下一句總是半開玩笑的說
魚是喝「水」的!牛吃「草」,也算是素啦!
你是被人家洗腦了啦!來你今天吃肉,明天再吃回素食就好(不懂這什麼邏輯XD)
連大學室友也不例外,打開冰箱,問我為什麼要買草,不是給牛吃的嗎
我不過是想做道苜蓿芽沙拉.....
總之覺得素食者,只能吃青菜(?)過活,這種生活豈不是太可憐了嗎?!
不過話說回來,若不懂的均衡的飲食,不論吃菜或吃肉,吃太少或太多,
都有可能營養不良 (營養過剩還會肥胖呢!)
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
有些人懷疑吃素會攝取不到充足的營養,但其實蔬食比奶肉飲食更營養喔!
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研發一套系統,評比各種飲食模式的健康程度,稱為「健康飲食評量指標」(Alternate Healthy Eating Index),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分數比奶肉飲食者高出很多,跟想像的不一樣吧!
肉類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較低,也幾乎不含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,但有大量的飽和脂肪(不好的脂肪)和膽固醇。雖然肉類也含有蛋白質和鐵質,但是蔬菜類也有,還比較健康呢!另外,奶類製品含有大量的脂肪、蛋白質和糖分,卻沒有蔬菜、水果和豆類理所含的維生素。
素食和葷食最大的差別就是蛋白質來源不同
葷食者蛋白質來源較廣,有蛋、豆、海鮮、家禽和家畜等肉類
素食者蛋白質來源主要,有豆類植物、堅果種子類和一些素肉加工製品等。
如果是蛋奶素者,蛋白質來源可以增加來自蛋奶類製品
也因為如此,素食者可能會面臨的飲食影響有以下 5 項
1.過度加工的素肉製品
大豆是素食者攝取蛋白質最好的來源,包括黃豆、黑豆等,許多料理如豆腐、豆漿等簡單的黃豆製品
另外如百頁豆腐、油豆腐、素雞、素腸等素肉製品,經過多重加工程序後,代表它們含更多油脂及鈉含量,當然營養價值也會因為工序而下降。建議選擇當季當令的蔬果新鮮食材,把握少油少鹽少糖、多粗食少精緻的原則,讓素食者者吃得更健康。
2.蔬菜炒得太油啦!
蔬菜需另外料理來增添風味,如油炒、油炸、勾芡、醬汁等,一旦蔬菜攝取量增加,我們所吃下去的油脂也隨之增加。
3.重口味、過多調味料
料理蔬菜變化較少,為了增加不同的風味口感,常加入不同調味料,如糖醋、紅燒、辣醬、咖哩、素沙茶醬等,讓我們攝取過多來自調味料的鈉含量、食品添加物和額外的熱量。而且高糖會轉換成為我們的脂肪囤積(白話文:變胖),高鈉會使我們容易水腫。
4.蛋白質品質較差
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的主原料之一,因植物性食物的胺基酸品質較差,如果沒有注意食物的搭配互補,可能因缺乏部分氨基酸,而影響身體機能運作。
5.易導致某些營養素攝取不足
素食者不吃肉類,可能缺乏某些特有的營養素,如維生素B12,另外鈣、鐵、鋅、DHA及EPA等攝取也容易不足。
素食者要留意自己在飲食上,攝取充足的營養素,想要吃的均衡健康,
我們在飲食規劃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小冊子(可線上或下載閱讀)
《素食飲食指南手冊》《素食飲食指標》《素食女士營養參考手冊》
給素食者飲食指標 8 項 原則 :
1.依據指南擇素食,食物種類多樣化
依照素食飲食指南建議,均衡攝取各大類營養。盡可能吃多種類蔬果,增加獲取各類營養素及植化素的機會。
2.全穀至少三分一,豆類搭配更佳
全榖根莖類食物提供碳水化合物及部分蛋白質,其中未精製全穀根莖類可提供維生素B群、纖維素及微量礦物質,建議每日要有全穀根根類熟物搭配黃豆及其製品組合食用,多選擇未精緻全穀類,並達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,以攝取豐富的蛋白質。
小筆記:
---豆類為素食者主要蛋白質來源,其中傳統豆腐與豆乾,鈣含量較其他豆類食品多。
---全穀類與豆類食物的蛋白質組成不同,兩者組合食用可達到互補的作用喔!
3.烹調用油常變化,堅果種子不可少
烹調用油應視烹調方式變換使用。
葵花油、大豆沙拉油、橄欖油在高溫中容易氧化,建議不要用來油炸食物。
椰子油、棕櫚油雖為植物油,但它們所含飽脂肪酸較高,會升高血液的膽固醇,不建議大家食用太多。
建議每日應攝取 1 份堅果種子類食物,來替代飲食中的油脂類,多樣化選擇食物,來達到均衡營養攝取。
小筆記:
---堅果種子類像是,核桃、腰果、開心果、夏威夷豆、杏仁果、黑/白芝麻、葵瓜子(各類瓜子)等。
---豐富的油脂可補充我們所需的熱量,請選未經調味的堅果類,不然又吃下許多加工調味料。
4.深色蔬菜營養高,菇藻紫菜應俱全
深色蔬菜富含多種維生素、礦物質,營養含量豐富,菇類藻類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2,其中又以紫菜的維生素B12含量較多。
建議每日蔬菜類攝取,至少包含 1 份深色蔬菜, 1 份菇類、 1 份藻類食物。
小筆記:
---菇類像是,香菇、杏鮑菇、猴頭菇、喜來菇、珊瑚菇等。
---藻類像是,海帶、紫菜、裙帶菜、麒麟菜等。
---我們需要菇類食物來補充維生素D、菸鹼酸和礦物質。
---另外可使用碘鹽,以增加碘的攝取。
5.水果正餐同食用,當季在地份量足
新鮮蔬果是維生素C的來源食物,可促進食物中鐵的吸收率,
建議水果可與正餐一起食用,(不論餐前、中或後),改善鐵質吸收率!
6.口味清淡保健康,飲食減少油鹽糖
日常烹調應減少調味品的使用量,多以蒸、煮、烤等料理方式取代油炸炒,少吃醃漬菜類,調味濃厚重、精緻加工、含糖量高及油脂熱量密度高的食品,減少油鹽糖的攝取量。
小筆記:
---建立飲食好習慣:少油、少糖、少鹽。
---改用白醋、薑、蕃茄、檸檬及枸杞、 當歸及甘草等中藥材來提味試試。
---醃漬菜類如:榨菜、酸菜、蘿蔔乾、雪裡紅等。
7.粗食原味少精緻,加工食品慎選食
粗食指原型食物,因加工品可能添加多餘調味品,也因精緻化讓食物失去營養素,盡量避免食用加工類素肉食品。
素食類加工食品多以大豆分離蛋白、麵筋、蒟蒻或香菇梗等,經過加工後製作成類似肉類口感或外型的食品,為了增加風味,經常會加入食品添加物及調味料,建議素食者還是多選擇新鮮蔬果食材比較健康啦!
8.健康運動三十分,適度日曬二十分
健康運動及適當日曬都是不能少的健康保養,適當的熱量攝取,搭配體能運動來提高我們的新陳代謝率。
適度體能活動,除了消耗熱量(順便減肥!?),也可避免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。
小筆記:
---建議持續多運動,每日至少30分鐘
---每日日曬至少20分鐘,幫助身體產生維生素D,幫助鈣質的吸收,對於保留骨鈣有幫助,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。
photo by Maddi Bazzocco on unsplash
其實展開蔬食生活很簡單,這比執行低醣飲食、無麩質飲食來得更容易;
綜合以上飲食原則和注意要點,以蔬菜、水果、全穀根莖類、豆類及堅果,取代動物性製品,
不是只有吃“青菜”,作為“小菜”而已,它可以作為主食,
試著設計專屬於你的彩色餐盤~你可以搭配綠色、橘色的蔬菜,例:綠花椰菜vs地瓜、菠菜vs紅蘿蔔等。
要留意的是,如果每日攝取的營養素無法達到一定需求量,
尤其全素食者,維生素B12雖需求量不高,但長期下來仍容易缺乏,
我們就必須額外補充維生素B12(藥妝店或有機食品店可買到)或食用有添加營養素的食物(例:添加維生素B12的豆漿)
之後也會陸續分享各類營養素的補充囉!讓我們透過植物飲食,吃得均衡、吃得營養、吃的健康!
>>閱讀更多:
你吃哪種素?素食種類重點解析
2021年丹麥減碳飲食新指南~為健康和氣候做出更棒的選擇
Food 2.0植物肉體驗~OmniPork!EAT新豬肉小籠包
*參考資料:
1.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素食飲食指南手冊
2.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素食飲食指標手冊
3.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素食女士營養手冊